CDEFGAB 1010110

挖了太多坑,一点点填回来

邓宁-克鲁格效应

心理学, 自我认知

Dunning–Kruger effect

达克效应(英语: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英语: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种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Kruger和Dunning将其归咎于元认知上的缺陷,能力欠缺的人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无能,不能准确评估自身的能力。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反之,非常能干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错误地假定他们自己能够很容易完成的任务,别人也能够很容易地完成。

康奈尔大学的David Dunning和Justin Kruger于1999年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此认识偏差。Kruger和Dunning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1
2
3
4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准,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Dunning和Kruger认为这种效应是由于能力欠缺者的内在错觉和能干者对外界的错误认知:“无能者的错误标度源自于对自我的错误认知,而极有才能者的错误标度源自于对他人的错误认知。”

虽然达克效应早在1999年就被Dunningt和Kruger两人提出来了,但他们把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查尔斯·达尔文(“无知比知识更容易招致自信”)和伯特兰·罗素(“我们这个时代让人困扰的事之一是: 那些对事确信无疑的人其实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也列为发现这个现象的人。

Geraint Fuller评论Dunningt和Kruger的论文时,称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也说过类似的话(“愚蠢的人总认为自己很聪明,而智者却知道自己的无知”)。

今天写这个话题的最早的起因是来自于一个视频:日本女歌手现场唱功排行(个人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44472

如果各位打开弹幕观看这个视频的话,基本都会注意到,视频开始的时候都会有提醒,比如:“我的脸都被UP打肿”了之类。我在第一次看这个视频的时候,当看到一些我觉得还不错的女歌手,这位UP给的评价都挺低的时候,我觉得很惊讶,而弹幕中这些女歌手的粉丝会发类似“我不服”的言论(我是从来不发弹幕的……),但是越看到后面,我是越来越佩服这位UP的的点评了。除了有偶尔几位女歌手可能是因为某些光环加成,让这位UP的评价稍微高了一些,对于其他的女歌手的评价真的可以说是非常客观公正了(虽然他写的是个人向)。

粉圈,在我看来就是一个DK效应前期非常明显的圈子。以上面的日本女歌手现场唱功排行为例,可能部分粉丝听了自家偶像的歌,自认为懂一些音乐,但是真正的音乐素养还远远不够,甚至还没有形成对唱功的正确认识,错误地认为“旋律好听、名气大、销量好”等等因素就等同于唱功,就在弹幕和评论中对UP开杠,这一点就完全是DK效应中还在爬愚昧之山的表现。

另外的例子就是目前社会上盛行的各种“读书无用论”及反智主义。

DK效应中期,就是那个从愚昧之山到绝望之谷下滑的阶段,我想各位读者都有过体验——回想一下学生时代各位讨论考试的时候,非学霸听到学霸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不是“哎呀这次考试又砸了”,结果考试成绩一出来,各门成绩都是优秀,真是气skr人啊……

考完连声说补考,成绩出来他最好

到了DK效应的后期,就达到了独孤求败最终“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而最终也将成为扫地僧一样平日低调出手惊人的大人物。

我们所有人都会在某个方面觉得自己的水平和专家一样好,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擅长的领域。不过当你对某个领域有了一定认识以后,你反而会开始能够认识到自己和高手之间的差距,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水平中等的人常常不自信的原因——他们开始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那么,那些高手会怎么看待自己呢?高手知道自己知道,但是他们却会犯另一种错误——认为许多人和自己一样厉害,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所以,不管是学霸还是学渣,都很难对自己有清晰的判断。学渣常常毫无自知之明,学霸则觉得大家都和自己一样厉害,而中游选手对自己也很没自信,所以会出现文章开头的那种情况。

那么,怎么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真实水平呢?首先,忠言逆耳,多听别人的评价。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其次,多学习,你知道的越多,就越不容易掉入自我膨胀的陷阱。

这两点,能坚持做到实在是太难了。我只希望将来能时刻提醒自己牢牢记住这两点,审视自身的问题,不要犯下井底之蛙的错误。

按照惯例,每期的文章都会有推荐的歌曲。本期的推荐歌曲就是《My Back Pages》。

这首歌我认为是对达克效应的最直接反思,适合在深夜里关着灯欣赏,并且思考一下过去的人生。

况且这首歌里还是由Roger McGuinn、Tom Petty、Neil Young、Eric Clapton、Bob Dylan、George Harrison联袂演出。

以前听过我打拍子讲座的同学,请在听的时候一起打拍子 这首歌的鼓点贼清晰,二四拍的军鼓鼓点非常明显。

和这个邓宁-克鲁格效应类似的,还有一个乌比冈湖效应。

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也称沃博艮湖效应,意思是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社会心理学借用这一词,指人的一种总觉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倾向,即给自己的许多方面打分高过实际水平。用另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

我今天写这么一篇文章,就在我自己身上体现了乌比冈湖效应,因为我会觉得我写的东西能让各位读者认识到这两种效应的存在并反省自身,但是直到文章的最后,我才发现——不,基本上我写的东西就是SHIT,甚至我写的东西都不会有人打开来看,推送出去还会掉关注。

人生真的是好艰难啊

我是永远没人爱的蔡老湿,下一期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